欧洲世界杯_06年世界杯梅西 - hello186.com

比尔·克林顿

2025-07-29 21:30:12 世界杯重播 7486

初试啼声

编辑

克林顿在担任阿肯色州州长期间已经被看作是民主党内的明日之星,各方都相信他有朝一日一定会竞选总统。他曾擔任民主黨的州長協會主席,並以這個身份第一次踏入全国的政治舞台,他是在1988年的民主党全国大会被邀请发表演讲,介绍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麻省州長迈克尔·杜卡齐斯。这场原定15分钟的演讲后来成为一场臭名昭著的半小时乏味谈话。

竞选过程

编辑

主条目: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

尽管遭遇了第一次的打击,克林顿还是决定参加1992年的总统选举,挑战寻求连任的总统老布什。当时,刚经历过海湾战争的老布什似乎铁定连任,而民主党内其他的几位对手,特别是纽约州州长马里奥·郭默也都跃跃欲试,克林顿当选的机會很小。

但事情卻有出人意料的發展,老布什战后如日中天的声望让众多包括郭默在内的民主党重量级战将打了退堂鼓,在蜀中无大将的情况下,饶有声望却资历较浅的角逐者有了机会。当年竞争民主党提名的有七位,都不是民主党内的元老,媒体戏称他们为「七矮人」。虽然克林顿在全国第一场新罕布夏州初选输给了麻萨诸塞州参议员宗格斯,但他后来居上,赢得了民主党提名。

1992年7月9日,在党内初选中获胜的克林顿选择了参议员艾伯特·戈尔作为他的竞选伙伴。最初许多人都批评这项选择十分不智,因为戈尔就来自于与阿肯色州接壤的田纳西州,两州皆在南方,违反了正副总统候选人来自不同区域的传统选战策略。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许多人认为戈尔在1992年的选举中也是克林顿获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两人的年轻特质给予了选民一个清新的印象。

克林顿最终赢得了1992年选举的胜利,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竞选策略专注于国内议题,特别是当时陷入低谷的美国经济。他的竞选总部曾经张贴出一句非常著名的标语:“笨蛋,问题是經濟!”("It's the economy, stupid!")。

而克林顿的对手却主要攻击他的人格缺陷,包括他在越南战争期间逃避兵役,吸食大麻的问题和女性的绯闻以及几起有问题的商业交易。这些指控虽然没能阻止克林顿当选为总统,却在保守派人士中间掀起了反克林顿浪潮。

上任初期的混乱

编辑

克林頓與副手戈爾

1993年克林顿一上任便试图大刀阔斧的按照左派理想来改造社会。他向富裕階層增税並开展各种大政府计划,试图让同性恋者在军队中公开服役,又试图改造美国医疗健康保險制度,结果引起保守派強烈反弹。

克林頓與俄羅斯總統葉利欽

克林顿設法讓美军公开同性恋取向,是对傳统社会的挑战,于是受到右翼和军方的强烈反对,最后以「不问不说」(Don't ask, don't tell)作為折衷方案。

奢侈税的开征原意是要向富人征税,结果却事与愿违,导致皮草和游艇等高价商品销售下跌,侵蝕中产阶级销售员的收入,使中产不滿。

最严重的是美國醫療改革制度的尝试,改革的目标是要推廣强制性的政府壟斷的健康保险,該計劃受到美國國内的竭力反對;同時美國民間社會的意識型態普遍崇尚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反國家主義,有人視健保制度為共產主義化身。

克林顿委派了同样在政治上雄心勃勃的他的妻子希拉里主导一个委员会负责策划健保改革。当时民主党掌握国会参众两院和白宫,理论上有机会通过任何民主党愿意通过的法案。但是希拉蕊领导的委员会没有征询外界的意见,包括其他民主党人士,而只是闭门研议出一套改革方案,结果是,健保改革牵涉盘根错节千丝万缕的利害得失,委员会最后提出的健保改革法案连民主党的國會议员都不支持,不但整个改革计划完全失败,其所引发的社会反弹连带导致民主党在1994年的期中选举惨败,丧失了長達四十年對参众两院的控制权,共和黨大獲全勝。共和党革命後,纽特·金里奇成为新任的美國众议院院长,金里奇其後成為克林頓此後任期最強勁的政治對手。

1996年总统大选

编辑

主条目:1996年美國总统選舉

由於國會兩院被共和黨全面控制,克林顿决定走中间派路线。他聘请共和党谋士大卫·葛根作为顾问,同时雇用了共和党选举策士迪克·莫里斯。莫里斯为克林顿制定了一个三角策略(triangulation),即白宫采取一个在国会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立场,与两党议员都保持等距离。这个策略证明十分有效,随着大选的到来,克林顿逐渐恢复名声,政府恢复稳定,经济也恢复增长,美国国民大体对生活觉得满意,克林顿在竞选连任过程中一路处于上风。不過,他和共和黨控制的國會關係並不佳,1996年1月初曾因為國會拒絕提高上限,而引發聯邦政府長達十七天的關門。共和黨拒絕妥協,間接為克林頓的連任總統制造條件。

共和党提名候選人為73歲堪萨斯州老牌参议员、原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鲍勃·多尔。高龄的多尔不但在年龄上处于劣势,也不能提出一个能吸引选民的议题。他仓促提出了17%齐头税率政见,显得轻率,选民也对这种未经认真论证的政策抱持怀疑的态度。眼看着大势将去,多尔放手一搏,辞去了参议员和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的职位。这个策略短暂的鼓舞了共和党的士气,但是没能挽救狂澜于既倒。克林顿以379对159的选举人票数順利连任,成为繼富兰克林·罗斯福之后首位順利连任的民主党籍总统。

彈劾

编辑

参见:莱温斯基醜聞和克林頓彈劾案

1998年克林頓因與白宮實習生莫妮卡·莱温斯基有染的醜聞,加上他對外曾公開說謊,使共和黨決定向他提出彈劾程序,但最終在民主黨議員的強力反對下,在眾議院通過,但在參議院則最終被否決,克林頓最終保住他的總統職位。

经济繁荣

编辑

2000年10月10日,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顿在華盛頓白宮會見了朝鮮國防委員會第一副委員長趙明錄次帥。

克林顿执政期间最大的成就是繁荣的经济。拜互联网科技成熟之赐,一个崭新的科技产业在1996年开始发展起来,并于1998年进入白热状态。互联网革命创造了一个带有巨大产值的新产业,连带创造了高薪的工作机会,带动了经济的运转。

股票市场的快速膨胀则让股民享受了几年的纸上富贵。不过在克林顿任期的最后一年,科技泡沫已经开始破裂。道琼斯工业指数在2000年4月达到历史高峰之后开始长达了两年的下跌,跌幅高达40%。科技股云集的纳斯达克市场跌幅更超过80%。

內閣

编辑

職位

姓名

任期

總統

比尔·克林顿

1993-2001

副總統

阿尔·戈尔

1993-2001

國務卿

克里斯托弗

1993-1997

奧爾布賴特

1997-2001

國防部長

萊斯·亞斯平

1993-1994

威廉·佩利

1994-1997

威廉·科恩

1997-2001

財政部長

勞埃德·本特森

1993-1994

羅伯特·魯賓

1995-1999

勞倫斯·薩默斯

1999-2001

司法部長

珍妮特·雷諾

1993-2001

內政部長

布魯斯·巴比特

1993-2001

農業部長

米克·埃斯比

1993-1994

丹·吉利文

1994-2001

商業部長

朗奴·布朗

1993-1996

米奇·奇塔

1996-1997

威廉·戴利

1997-2000

諾曼·峰田

2000-2001

勞工部長

罗伯特·莱克

1993-1997

亞歷西斯·靴爾文

1997-2001

衛生部長

當納·沙拿納

1993-2001

發展部長

亨利·施沙諾斯

1993-1997

運輸部長

費特列高·彭拿

1993-1997

安德魯·科木

1997-2001

能源部長

赫塞爾·奧拉利

1993-1997

費特列高·彭拿

1997-1998

比爾·李察臣

1998-2001

教育部長

李察·雷利

1993-2001

退伍軍人部長

杰西·布朗

1993-1997

丹尼斯·韋斯特

1998-2000

赫塞爾·高巴亞

2000-2001

克林頓提名了以下人士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露丝·金斯伯格-1993年。被提名取代退休的拜倫·懷特,在參議院以96比3的票數通過。

斯蒂芬·布雷耶-1994年。提名取代哈利·布莱克蒙,在參議院以87比9的票數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