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世界杯_06年世界杯梅西 - hello186.com

本·拉登藏了10年,15分钟内被击毙,为何尸体被美国丢进大海?

2025-11-16 08:16:09 世界杯重播 7568

2011年5月1日凌晨,行动悄然展开。四架黑鹰直升机悄无声息地飞越居民区,机身涂上了特殊的隐形涂层,几乎不在雷达上显示。然而,第一架直升机在准备降落时,因高温空气的影响发生了失控,直升机几乎擦着院墙坠落。飞行员凭借过硬的技术勉强稳住飞机,迫降到院内。虽然这一意外惊动了不少人,但海豹突击队依然保持冷静,迅速转换战术,由潜入改为强攻。

门被炸开的一刻,突击队员如潮水般涌入,一楼的守卫还未抽出武器便被迅速制服。二楼传来枪声,本·拉登的儿子和信使试图反击,但也未能逃脱子弹的制裁。队员们迅速突破到三楼,那里一个穿白色长袍的男人正仓皇逃入卧室——本·拉登就在其中。

没有对峙,也没有喊话。队员们已心知肚明,这个曾经策划过无数恐怖袭击的恐怖分子,绝不会束手就擒。几声枪响过后,房间陷入了短暂的寂静。从直升机降落到确认本·拉登死亡,仅仅过去了15分钟零3秒。在确保目标确认后,队员们没有停留,迅速带走了本·拉登的尸体,并带上了搜到的电脑、硬盘和文件,趁巴基斯坦军方反应过来之前,悄然消失在黑夜中。

从盟友到敌人:本·拉登与美国的宿怨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被美国追捕了十年的恐怖大亨,曾与美国有过亲密的合作关系。1957年,本·拉登出生在沙特的一个建筑业富豪家庭,他的父亲与沙特王室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为本·拉登的早期生活提供了无忧的经济支持。然而,本·拉登并没有继承家业的兴趣,大学时,他迷上了极端的伊斯兰教义,决心为伊斯兰事业而战。

当时,苏联军队正入侵阿富汗,本·拉登为了反抗苏联侵略,带着家族的钱财来到阿富汗,组织起了游击队。巧合的是,美国也在这一时期决定支援阿富汗的抗苏力量,于是,中央情报局(CIA)将本·拉登视为合作伙伴,提供了武器、训练和战术指导。随着苏联撤出阿富汗,本·拉登在当地的势力越来越大,最终成立了基地组织,成为阿富汗最具影响力的武装头目。

然而,随着美国介入海湾战争,情况发生了剧变。1991年,美国在沙特部署军队,这让本·拉登愤怒不已。他认为美国的行为亵渎了伊斯兰圣地,于是公开谴责美国,甚至策划了几次袭击美军的行动。沙特政府最终决定吊销本·拉登的国籍,彻底将他从盟友转变为敌人。

9·11后的追捕:十年的生死较量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了震惊全球的恐怖袭击。两架客机分别撞向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塔,另有一架飞机撞向五角大楼,造成2996人死亡。事后,美国政府得知,这一切都是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所为。美国总统小布什誓言,要用尽一切手段抓捕本·拉登。

美国投入了大量资源,海豹突击队和其他特种部队连续数年在阿富汗展开搜捕行动。尽管美军对阿富汗山区进行了多次袭击,摧毁了大量基地组织的训练营,但本·拉登始终神秘消失。他很少使用通讯工具,总是通过信使传递消息,且居住地多是偏远山区,身边有着严密的保镖和安全措施。美国在找寻他的过程中,屡次空手而归。

从线索渺茫到精准锁定:突破性的发现

十年间,虽然美国换了总统,但本·拉登始终未能被抓捕。2010年8月,中情局特工终于在一段模糊的监控录像中发现了突破性线索——本·拉登的信使阿布·艾哈迈德每个月都会去往阿伯塔巴德的一座神秘小院。艾哈迈德是本·拉登最信任的通讯员,此前,特工们多次尝试抓捕他,但总是未果。这一次,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而是悄悄在巴基斯坦展开监视。

经过八个月的紧密监视,特工们终于发现了这座小院的反常之处:这里没有互联网和电话,所有的垃圾都被烧掉,住在其中的人几乎从不外出。更为可疑的是,一位身材高大的男人,时常在院子里散步,他的身形与本·拉登极为相似。最终,美国政府决定采取行动,而不是再等待其他线索的出现。

海葬谜局:仓促的决策

本·拉登的尸体被送往美国航母卡尔文森号,如何处理成了一个难题。美国官员的意见分歧,一方建议将尸体公开展示,以确认其死亡,但这种方式可能引发基地组织的报复。另一方提出土葬,但沙特和巴基斯坦都拒绝了这一提议,担心墓地成为极端分子的圣地。最后,选择了海葬这一最具争议的方式。

在2011年5月2日的凌晨,本·拉登的尸体被包裹在白布中,安放在航母甲板上。经过一名会阿拉伯语的牧师祈祷后,尸体被送往海中。潜艇跟随尸体,直到确认其沉入深海。通过这种方式,美国避免了为难各方,同时也断绝了极端分子朝圣的可能。

反恐战线未平:后续的复杂局面

尽管本·拉登已经死去,但基地组织的威胁并未消失。虽然核心头目被击毙或捕获,但基地组织的分支仍然活跃在中东和非洲。美国也因此未能从反恐战争中得到喘息。

这场持续了十多年的反恐战争,不仅耗费了巨额的资金,也加剧了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对立。美国反恐的胜利,未必能带来和平,反而可能让仇恨继续升温。回望过去,十年的追捕,十五分钟的突袭,及最后的海葬,似乎成为了一个无休止的循环。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