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古玉的色变现象—由滇国出土玉器谈起(一)
图1
图2
图3
图4
二、黑白玉:
黑白玉是指白玉里含有石墨成分,有的呈聚墨状,有的呈点墨状,大部分都是深浅分布不均,和白玉相混,如图5为现代玉雕的作品,河南洛阳小屯村一号墓出土的战国骑兽玉人(图6)就是点墨状黑白玉;
用来作俏色的作品,并不常见,图7为现代的巧雕作品,河南安阳市小屯北地11号房子出土的玉龟(图8)与陜西蒲城县贾西乡出土的玉牛(图9),就是聚墨黑白玉;利用强烈的黑白对比来创作,在精心设计,唯妙唯肖,趣味十足。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三、玉皮:
玉石材料若为经河水长期滚动的水产玉,其外表常有一层厚薄不一的黄褐色的皮壳,称为玉皮(图10);此种颜色并非玉器入土以后所产生的变化;陜西咸阳市渭陵西北出土的玉辟邪(图11)及北京故宫藏的玉虎鹿饰(图12),就是利用玉皮的巧雕作品。
图10
图11
图12
滇国的玉石材料种类可谓丰富,除了软玉、玛瑙之外,还有绿松石、琥珀、珊瑚、孔雀石、大理石、琉璃…等;而这些玉石当中,有些玉石虽然密度或是比重并不高,经过上千年的风化作用,仍然保存光亮如新,却也毫无色变可言。
云南江川李家山69号墓出土的东汉「蚀花玛瑙管」(图13),整体呈现肉红色、半透明,无任何色变;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的「玛瑙牛头形墬」(图14),仍为红色、晶莹剔透;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玛瑙铜鼓形珠」(图15),四件珠子都呈透明状、光洁滑润、有玻璃光泽。
「滇国玉器」书中叙述到绿松石的出土特征时,也是说:「光亮如新」。云南曲靖八塔台41号墓出土的「兽首形绿松石墬」(图16)表面平滑光亮,颜色依旧绿色闪蓝;该墓出土「人头形玉墬」(图17)在全器白化的玉器上,更是突显了绿松石的原貌。
同样为高硬度的水晶,出土时也保存了亮丽如新的外观;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发现的「水晶杵」(图18)、江西上饶市茶山寺更有出土的「水晶璧」(图19),均可用晶莹剔透来形容。甚至连低硬度的琥珀,都出现透明光泽的出土品—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2号墓的「琥珀珠」(图20),整体呈枣红色,半透明状。
可是,属于高硬度,比重最高(在玉石中)的软玉(表一),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风化现象,尤其是颜色上的改变。所以,这些颜色并非玉质的原色,而是经过风化而改变了玉的颜色。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表一:玉石硬度比重表明
材质
硬度
比重
折光率
备注
滇国软玉
5.5~6
2.89~3.04
1.59~1.61
「滇国玉器」页44
玛瑙
7
2.61~2.65
1.54~1.55
水晶
7
2.65
1.54~1.55
绿松石
6
2.80
1.61-1.65
琥珀
2.5
1.08
1.54-1.55
古玉受浸 色变之说,自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以来,清代诸人如陈性的《玉纪》、刘大同着《古玉辨》、刘心宝的《玉纪补》、李凤公所撰《玉纪正误》、竹园之《古玉考》等都有所论述,所论浸色不下八十余种,总称为古玉十三彩。 可是,这些沁色,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在此作以下的探讨 :
1. 水银沁:
杨柏达在《传世古玉辨伪的科学方法》一文中指出:「水银既不能附着玉表,更不能深入玉肌,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杨伯达,《传世古玉辨伪与鉴》,页242)
在此,王红旗先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古玉鉴》一书中明确指出:「由于沁色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水”作为媒介,既然朱砂和水都不溶于水,也就对玉的沁色没有直接影响。」(王红旗,《古玉鉴》,页41)
2. 血沁:
清人李凤公所著《玉纪正误》书中,言及「受血沁色赤」一节,认为「尸体入土,血液腐败,已无色泽可言,安能于千百年中蓄此能力以渲染最坚之玉石。」认为「血玉」,属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所致。
邓淑苹在《仿伪古玉研究的几个问题》中,也提到:「人血在短时间内就会凝固变黑,而古玉的受沁是要相当时日的。」所以,血沁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由考古已见的出土古玉,可以归纳几种最常见到的色变现象:
一、变白色:
这也是俗称的「白化」、「钙化」、「石灰沁」,白化严重者称「鸡骨白」,顾名思义也就是玉器的颜色变白了,这也是软玉色变最普遍的现象。
无论软玉原有的颜色为浅黄绿、浅绿,都有呈现白化的现象,甚至,有些白化严重者,连软玉原有的透明度都失去了,变成了不透明。所以,白化的意义应是:玉质失透了,而且失透的部位变成了白色。
有的器物整体都变白了(图21:春秋,云南曲靖市八塔台4号墓)、有的在局部(图22,明代,云南昆明市荷叶山),有的出现在表面、有的在里层甚至深度白化,并无一定的规律。
而且,白化的严重与否,似乎与年代的关系并不绝对,因为,有的软玉虽然年代久远,可是只有局部白化(图23,西汉,云南晋宁石寨山4号墓),而清代的出土软玉,就有不少的全器深度白化(图24,清,云南昆明市荷叶山;图25三,云南省昆明市刘家山)。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二、变褐色:
玉石的自然呈色会出现白、黄、青、碧、灰、黑等颜色,玉石自然呈色出现褐色只有籽料的玉皮(籽料的皮色可说是河床所造成的色变),可是出土古玉呈现褐色的机率非常高;
西汉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之「月牙形玉饰」(图26),玉料由黄绿变成局部褐色,云南呈贡县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战国「有领玉璧」(图27),颜色灰绿中呈现褐色;
对于这些自然沁色现象,杨伯达说:「天然沁色或浮于表面,或渗入深层,深浅不等,自然生动,几无定律可循。」(杨伯达,《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页13。)。
图26
图27
三、变绿色:
玉器的色变以变白最为常见,变为褐色也常见,其次就是出现变为绿色;
西汉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之「有领玉璧」(图28)及「玉环」(图29),器表都呈现与玉色不同的灰绿色,这应该是玉器入土而产生的色变。云南省博物馆的考古纪录说:「有铜锈沁染斑」(古芳,《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2.云南、贵州、西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页64.65)。
图28
图29
中国唯一被打开的皇帝陵《定陵》,出土了两件价值连城的文物,禁止出国展览
最原汁原味的出土古玉 ——你见过吗?
出土汉代古玉(陕西关中)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
湖北出土玉器 ,以性格凌厉嚣张著称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玉器鉴定专家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